讴歌祖国(92岁吕其明践行“使命”,五部红色作品讴歌新时代)

2023-09-19 18:43:51

作为老党员,老战士,首先向我们亲爱的党胜利召开二十大,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祝贺。希望今天以音乐会的形式献上我的一份爱意,一份薄礼。




演出现场




昨晚,“使命——吕其明作品音乐会暨五部红色作品新书首发式”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演出结束,92岁的吕其明在全场观众热烈的长久的掌声中走上舞台,他动情地说:


“这5部作品都是我的心声。”




92岁的吕其明在掌声中走上舞台




战斗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电影《铁道游击队》




66年前,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铁道游击队》,让几代观众记住了微山湖畔铁道线上那支神奇的抗日队伍,也让那首抒情又有战斗性的电影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传唱至今。


昨晚7时30分,熟悉的旋律响起,交响诗《铁道游击队》为整台演出拉开帷幕。吕其明说:“这个作品到现在还广为传唱,我感到非常欣慰。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打磨完善。这次修改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中部‘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这里的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式的音乐,进行了加强。用军号吹、战鼓响,增强了战斗精神。”




凝练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


电影《白求恩大夫




2020年,在电视里我看到了广大医务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事迹,我感动得不得了。我就想,作为一个作曲家,我能够做点什么?我想到20世纪60年代曾受邀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写过音乐。




于是,他将《白求恩大夫》组曲重新提炼,浓缩为一个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以此讴歌白衣战士。


这两年,吕老又继续做了一些修改加工:




比如前面引子部分,有一段圆号的独奏,表达我在白求恩纪念馆参观的感受。站在白求恩雕像前,往事钩沉,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入抗日根据地……




钢琴与乐队,新版《红旗颂


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交响乐《红旗颂》演出现场




● 1965年春,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作为第六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曲,一举大获成功。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管弦乐作品。


● 1979年,《红旗颂》首版乐谱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 此后四十年间,吕老对作品精心打磨、反复修改,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定稿版《红旗颂》总谱。


● 2021年,又推出管乐队版《红旗颂》。


● 昨晚,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新版本《红旗颂》首次公开亮相,原曲中耳熟能详的旋律,通过钢琴的音色诠释得更抒情更饱满。


“我在中间部分增加了一段由钢琴家自己即兴演奏的片段。”




增一个尾声,《使命》才完整


演出现场




2012年,吕其明和陈新光两位作曲家,用29天倾力打造出交响组曲《使命》,向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礼。




初稿演出时,只有一个序四个乐章。第四乐章运用唢呐和民族打击乐营造出欢腾的节日气氛,庆贺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但是我们觉得好像没表达完整,在亲身感受胜利喜悦的同时,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于是,这一次修改他们又为这部交响组曲增加了一个尾声,从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到呈现“路途艰难”的音乐画面,最后回到整部交响组曲的音乐主题,在号角声中融入国歌元素,把整个乐曲推向庄严、大气、辉煌的最高潮。




台上,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张艺好跟随着激昂的旋律,好几次几乎蹦跳着指挥;


台下,坐在吕其明身边的指挥家曹鹏在每一个乐章结束时候都热烈地鼓掌,好几次侧过身体,伸手向老友致贺。




返场也精彩,《手拉手——中华大家园》


演出结束后,吕其明登台向观众致意




昨晚演出在欢快昂扬的管弦乐《手拉手——中华大家园》中落下帷幕。




这首歌,很短,只有四分多钟;


但这首歌也很长,“我们用了很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包括火把节的音乐等,这些也是我几十年来的积累。”




吕其明说,越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生命力:


“我力求雅俗共赏,一定要让普通民众能够听懂,一定要民族性格鲜明。”






他还说,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表达,不是用来孤芳自赏的,而是要赢得人民大众的喜爱。




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去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去关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贡献给党、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记者手记


熟悉的,崭新的


昨晚的演出,那些旋律,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


关于《铁道游击队》,吕老说,大的情节没有变,这次修改主要考虑和声、乐器的配置方面如何调整得更有效果。


关于《白求恩在晋察冀》,吕老说,新增加了白求恩思念故乡的篇章,“从另一个侧面来表现白求恩,体现他丰富的人格力量。我写的时候也非常动情,甚至含着热泪。”


关于《红旗颂》,修改了54年才最终定稿,最终的定稿标准是什么?吕其明郑重道:“我觉得达到了我自己的思想和技术的标准,便会定稿。”他说:“我的作品,可能没有高超的技巧,但有淳朴的情感。我拿着音乐这个工具,是要千方百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关于《使命》,10年来一直在演出,吕其明和陈新光也一直在反复进行修改加工。甚至不到5分钟的《手拉手——中华大家园》,诞生以来也修改了好多次,“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地方还可以调整得更好一点”。


92岁了,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吕其明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包括“七一勋章”,但他仍旧笔耕不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他说:“每天我会浏览十多种报纸上的重要新闻,收看电视新闻。时代在发展,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观念、思维方式都应该不断改变,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


他说:“只要我还有精力,就要继续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音乐作品。”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编辑:吴旭颖


图片:主办方供图,部分源于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